杨光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发布日期:2015-01-14
“无奈”的创业
杨光华,从事基因与干细胞治疗研究。2002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06年博士毕业于西班牙纳瓦拉皇家医学院基因治疗专业。杨光华和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异国他乡期间,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中,仅用四年半时间就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要知道一般人想要完全拿下需要六至七年的时间。他也在国外这段留学的日子里,接触了世界一流的基因治疗技术,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掌握并突破了基因类载体的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学成后,杨光华婉拒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想要通过科研教育报效祖国。
然而,杨光华很快惊讶地发现,学校其实既没有招纳人才的诚意也不能提供科研的基本条件。杨光华只能领着一千两百元的临时工工资进行科研工作。除了基本的实验材料需要自费采购外,为了凌晨去医院获得试验必须的人体器官,还必须自费开车往返,学校一概不提供任何支持和报销。对杨光华这样的“临时工”学校也不提供住宿,而一千两百元的工资根本不够杨光华夫妇在当地租房。一名院士看不下去,把学校分配给自己的住房提供给杨光华夫妇临时居住,却不想引起了学校其他教授群起而攻之,报告打到校领导说:给院士的住房,杨光华何德何能可以住之?
杨光华最后不得不放弃了留校搞科研并教书育人的梦想。于是很多猎头都拿着外资生物医药公司的优厚offer找到他,但是对于杨光华而言,为外资公司打工与他的报国梦格格不入,若论待遇优厚他根本不用回国发展。于是,实现报国梦只剩下一条路——创业!
杨博士曾经跟自己的员工说:“我们学到的东西在国外很难去创造我们应该去创造的价值,但国内很多医院和研究机构还不具备这些先进的平台或技术,我们回来就有用武之地,个人的人生价值就能够体现。这种价值不一定需要市场来回报,只要看到用我们的技术、用我们的产品、用我们的药,可以把人给治好了、救活了,这个就是我们想要实现的价值,就会感到内心无比充盈。”
为创业,卖婚房
杨光华不是富二代、也没有贵人相助,创业只能自筹启动资金。杨光华一直说,自己创业路上最感激的人是他的妻子。杨太太不仅是家里的贤内助,更是在创业路上一直毫无保留地支持杨光华。对于丈夫动用婚房基金创业的想法,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有了启动资金后,杨光华的公司租用了学校的实验室、雇佣了八名员工,迈出了艰难创业的第一步,过起了实验室——客户两头跑、吃住在公司、每天只睡4、5个小时的“总裁式“生活。2007年春,杨光华的夫妻老婆店——上海比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扬帆起航。
 
核心员工离职,经营陷入泥潭
2008年,刚刚启动不久的比昂这艘小船就陷入了“暴风雨”。公司的元老级市场高管因不看好公司的前景而离职,还创办了竞争性企业。不仅如此,他还带走了一批骨干员工。公司因此而面临失去大量老客户,面临资金紧张等多重困难和挑战。
杨光华选择技术升级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基因治疗是世界顶尖的新技术难题,为了加快公司研发进度,追赶世界基因治疗相关领域的发展脚步,杨光华于2008年再次奔赴海外,前往法国国家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在法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干细胞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这一呆就是三年,杨光华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往往是刚结束了在法国干细胞研究所的课题研究工作或者课题研讨会,又接着在办公室通过远程电话、视频会议处理和安排上海公司的工作。在法国的这三年“卧薪尝胆”,终于启动了比昂的新一轮技术升级,也带来了崭新的业务。
而那家竞争性企业早已被迫转行,大多数老员工又回到了杨光华的旗下!
2009年,作为欧盟FP7“干细胞定向分化”合作项目研究的第一完成人,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技术攻关并突破了生产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开始研发和生产艾滋病基因治疗药物。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公司有了更加明晰的定位,确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合成、基因载体产品和面向全球实验室用户的基因病毒类载体生产的平台,干细胞以及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培养及定向分化等技术服务,干细胞以及基因药物开发。
杨光华坦言,2008年到2010年是他创业后最艰难的低谷,往往呕心沥血却看不到任何成效。但是面对困境,杨光华只想过如何转型,从未想过放弃!
柳暗花明、厚积薄发
杨光华赴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后,先后入选了欧洲十大华人科技领军人才。同年,比昂经历风雨、终见彩虹,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先后在济南、昆山、杭州、广州、成都、合肥、长沙等地创立分公司,目前公司直接雇佣员工近400人。作为比昂生物医药集团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杨光华先后申请了10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PCT发明专利。
现在,比昂生物拥有基因合成、细胞培养、基因类载体大规模生产工艺专利技术,通过该专利技术生产出的基因载体产量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的100 倍。2010年初,公司成功地设计并开发出了大规